爱尔兰大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1852年间的大饥荒,其中爱尔兰语占主导地位的爱尔兰西部和南部灾情最严重,尤其是在1847年是最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又被称为‘黑色47年’。
在这场灾难中,约有100万人饿死,另有超过100万人被迫移民,使爱尔兰的总人口减少了20%~25%,甚至更多。并且产生了大约200万左右的难民,这次大饥荒令爱尔兰人对英格兰人恨之入骨。这次大饥荒令许多爱尔兰人和漂在海外的爱尔兰裔侨民都有了共同记忆,这也强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且为后来的爱尔兰国家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
爱尔兰大饥荒是爱尔兰近代历史中重要的分水岭。在历史上爱尔兰与英国的关系很复杂,就像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一样,经常会出现一个领导人共同管理两个国家的事情发生。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古代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1801年1月《联合法案》实行后,爱尔兰正式成为了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行政权大部分被掌握在英格兰政府的手中。在联合王国成立后的40多年里,爱尔兰发生了许多大的变化。比如说当地人口增加过度快速、大量失业、人民居住条件变得更加恶劣。有些人也对此发表评论,批评管理者失能、教会不知民间疾苦以及爱尔兰贵族的不作为。其实这次大饥荒造成人口大面积死亡和逃离的最大原因还是英国的统治者的不作为引起的。
英国统治者联合爱尔兰贵族还利用了宗教的问题,当时天主教徒约占当时爱尔兰总人口的80%。当时大多数天主教徒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位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则是被称为 “新教优势阶级” 的英格兰人和盎格鲁爱尔兰人。不过这些人大多住在英格兰,但是却拥有爱尔兰的大多数土地。
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通过恶意兼并获取的,这使得许多原本拥有土地的地主阶层沦为了佃农。佃农们需要通过种植谷物和喂养牲畜以供其出口的形式来支付地租,这些生产的谷物和牲畜中的大多数都将销往英格兰,而不是留在爱尔兰,所以当时的爱尔兰就只能被迫适应着去吃土豆。
由于英国政府总是会偏心于有着英格兰血统的地主阶层,所以佃农们也并没有动机去改良土地。更夸张的是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哪怕只要是拥有少量土地,并且有少量土地收入的人就不能领取任何救济。这就变相的逼迫着那些人放弃了自己的土地,成为了供人驱使的佃农。这种简单的救济模式被称为 “通过贫穷救济院的穷人” 进去时还是普通人,但出来后就成了穷人。
地主出于追求土地利润的最大化,频繁向租用土地的佃农提高租金,而英国法律却缺乏对佃农权益的保护,反而维护地主的寻租特权。地主还会出于一定的经济利益,利用各种手段驱逐佃农,然后把原本种植粮食谷物的土地变成用于饲养牛羊的牧场。这也为后来的大饥荒埋下了很大的伏笔,后来还引入了土地中间人制度,使得土地变得碎片化小型化,并且提高了租金更加重了佃农的负担。
土豆最早进入爱尔兰的时候并不受人们欢迎,不过在当得到了地主和王室成员的支持后,这种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希望他们的佃农可以种植并食用这种作物,然后把谷物、奶类和肉类产品出口到英格兰。在此之后土豆开始逐渐普及,并逐渐成为在穷人口中的一种流行主食。爱尔兰人在此之前的主食还主要是黄油、牛奶和谷物制品,而不是后来才传入的土豆。
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书《养牛文化的兴衰》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凯尔特人的放牧地…..爱尔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来放牧牛群。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使爱尔兰人将他们的大部分农村变成了一片广阔的牧场,并为英国国内饥饿的消费市场蓄养牛。英国人对牛肉的喜好剥夺了爱尔兰人权利,这给爱尔兰人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爱尔兰人被赶出了最好的牧场,被迫耕种较小的、贫瘠的土地,并转而种植马铃薯;这种作物可以在较差的土壤中大量种植。最终,奶牛挤占了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迫使当地居民不得不几乎依赖马铃薯维持生计。
土豆对维持佃农的生活和人口大量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估计在种植同等面积大小的土地的情况下,种植土豆的产量是种植其他谷物产量的4到6倍,并且种植马铃薯的土地不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可以种植在山边或潮湿等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土豆的这一特性赋予了他在平民中流行起来的资本。
在爱尔兰所种植的马铃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一品种的马铃薯,即爱尔兰白马铃薯[15]。三餐都吃富含维生素的马铃薯,使得广大穷人能以极低的成本来获取每日的基本营养。佃农们以马铃薯为主食维持着最低生活水准为代价,并为地主和中间商提供了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土豆工资”塑造了不断发展的农业经济。
在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爱尔兰人口增加了好几倍。不过在这次大饥荒之后,直到目前都没有恢复到其人口最高峰期。
|
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爱尔兰人口增长数字[42] |
||||
|
1600年 |
1718年 |
1781年 |
1821年 |
1841年 |
|
140.0万人 |
289.4万人 |
404.8万人 |
680.2万人 |
817.5万人 |
|
|
|
|
|
|
表格中的数字告诉我们,自1600年至1841年的241年间爱尔兰的人口几乎增加了6倍。17世纪以来的一个半世纪期间,人口之所以能够不断增长,马铃薯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马铃薯的引进和扩大种植为增加人口以及解决人们的温饱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马铃薯从秋天10月的收获到第二年5月,马铃薯只能保存6到9个月,到了盛夏,爱尔兰佃农常常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青黄不接季节。不过,爱尔兰8月份雨水充沛,能保证秋天马铃薯的丰收,从而能使爱尔兰佃农度过这段非常时期。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1845年马铃薯疫病的大面积蔓延,却拉开了爱尔兰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序幕。
后来发生的土豆疫病开始了这场大饥荒的序幕,其实在这之前比利时的土豆其实就已经收到了致命的影响,几乎是完全荒芜。并且远在美洲的美国和墨西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那里也是这次土豆疫病的始发扩散地。可能是由于由美国开往爱尔兰的游轮上的游客带到爱尔兰的,那些人的部分食物有可能就是得了疫病之后的土豆。爱尔兰本地单一的土豆品种对这种疫病根本就没有抵抗力,就像当初由欧洲大陆带往美洲大陆的天花、伤寒和霍乱病毒一样令印第安人大量死去一样。
英国政府对此的反应也自相矛盾,一方面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曾于同年十月写信给詹姆士·格拉哈姆男爵称他发现这些关于马铃薯有关的报道“非常令人震惊”。在1845年11月初,由一些当地的有识之士和都柏林市长等人所组成的都柏林市民代表向爱尔兰中尉勋爵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开放港口以供外国输入玉米、停止谷物蒸馏、禁止粮食出口和通过公共工程提供就业等。
有人还注意到比利时的立法机构在同一季节采取的一些行动(因为比利时也受到土豆晚疫病的影响):比如关闭港口、禁止粮食出口以及开放进口商品。他曾经建议,如果爱尔兰有 一个国内议会,它的港口将会开放,并会和都柏林议会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粮食短缺期间的做法一致,将爱尔兰的丰收的农作物留给爱尔兰人民,而不是出口到英格兰。
有人主张只有爱尔兰议会才能为爱尔兰民众提供粮食和就业机会。他表示废除1800年联合法令是必要的,它将是爱尔兰唯一的希望。青年爱尔兰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约翰·米歇尔后来写了最早期的关于大饥荒的小册子《对爱尔兰的最后一次征服》于1861年出版。这本书建立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即英国人在饥荒期间的举措和其在大饥荒时期对爱尔兰人的待遇是对爱尔兰人的蓄意谋杀。
这本书中的一些话非常经典,这段话是这么说的:“事实上,英国人真的把这场饥荒称为 “上天的安排”;并将它完全归咎于马铃薯晚疫病。 但是,马铃薯在整个欧洲都以同样的方式歉收;然而,除爱尔兰之外地其他地区却并没有发生饥荒。英国人对大饥荒一事的叙述,首先是一种欺诈;其次则是一种亵渎。全能的上帝确实给爱尔兰带来了马铃薯晚疫病,但制造饥荒的却是英国人。” 米歇尔本人亦因为自己的书而被指控煽动叛乱,不过该指控后被撤销。他被陪审团以新制定的重罪叛国法案定罪,并被判处流放百慕大14年。
这次大饥荒是一个充满政治对立的时期,一个更为激进的爱尔兰青年团体试图于1848年发动一场武装叛乱,不过这场叛乱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在1847年,青年爱尔兰党的领导人奥布莱恩成为了要求废除联合法令的爱尔兰联邦的创始成员,并呼吁停止粮食出口和关闭港口。次年,奥布莱恩帮助组织了发生在蒂珀雷里郡的短暂的青年爱尔兰叛乱。
早前在1782~1783年发生饥荒时,爱尔兰曾经关闭港口阻止粮食输出以满足爱尔兰的国内需求。尽管当时的出口商反对出口禁令,但抗议出口管制的呼声在当时遭到了政府的压制。然而在1840年代的这次大饥荒时期并未出现类似的禁令。
面对1845年11月的大面积的农作物歉收,首相罗伯特·皮尔从美国秘密购买了价值10万英镑的玉米和玉米粉,并在初期由霸菱银行作为他的代理人。皮尔政府希望他们的举动不会对当地的救援工作产生抑制,不过由于恶劣的天气,第一批货物直至1846年2月初才抵达爱尔兰。这批最初装运至爱尔兰的物资是未经研磨的干的玉米粒,但当时爱尔兰为数不多的研磨厂并没有研磨干玉米粒的设备,而且在分发玉米粉之前亦必须经过漫长而复杂的碾磨过程。很显然玉米就像土豆刚进入爱尔兰时一样,被民众广泛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过在大饥荒年代,那些即将饿死的人们早就已经没有了其它的任何选择。
随着危机的加深,皮尔的继任者,约翰·罗素首相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被认为是不充分的。新的辉格内阁成员受到自由放任理论的影响,他们相信市场将会提供爱尔兰民众所需的食物。他们拒绝用行动干预将爱尔兰的粮食运往英国的活动,并且终止了皮尔政府的粮食援助与救济工程。这一举措使数十万人失去了工作、食物和钱。罗素的部署推出了一项新的公共工程计划,该计划计划在截止至1846年12月月底时雇佣约50万名劳工。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一计划是不可行的。
在1847年1月,辉格党政府意识到了原先政策的失败,并将其放弃,转而采用一种混合的直接救济方式。也就是即通过爱尔兰救贫法案在济贫院中实施救济,也在粥厂中对饥饿的人群进行布施。救贫法案中的费用主要由本地地主所支付,而不是英国政府,所以有些地主则试图以驱逐佃农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负担。
在大饥荒之前,爱尔兰农民就已经习惯了土豆为食,而将谷物出口到英格兰,其出口量一直在稳定增长,甚至直到饥荒发生后的一段时间仍是如此。
自1802年至1846年由爱尔兰出口到英国的粮食增长了7倍左右,足够养活1800万人,这还只是谷物的出口,并不包括黄油和肉类等其它种类的食物出口。其中出口到英格兰的牛羊和猪就能够缓解爱尔兰人在大饥荒期间的食物短缺问题。爱尔兰的问题不在于缺少食物,而是其被炒作后的高昂价格。商人和贵族往往都唯利是图,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钻。
在爱尔兰人民在即将饿死时,仍有大量食物被从爱尔兰运往英国。并且爱尔兰在五年饥荒的大部分时间中仍是粮食净出口国,特别是在大饥荒最严重的1846年。
在大饥荒期间,又发生了地主对佃农的大规模驱逐(包括佃农居住的租住小屋),这对受到饥荒威胁的佃农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政府的其中一项救济法案要求地主要承担一部分贫穷佃农的差额,所以导致了地主驱逐佃农的行为。并且不允许其他佃农向这些被驱逐的佃农提供任何帮助,哪怕是一晚上的留宿也会受到惩罚,所以导致了大约1/4的被驱逐佃农死亡。
大饥荒造成了爱尔兰国内的人口不断减少,除了灾年期间因饥饿和疾病死亡之外,人口外流是重要原因,即便是大饥荒结束后人口外流势头依然持续不减。在将近100年间,爱尔兰人口由历史最高峰的800多万几乎下降了一半,这个人口数字维持至今。爱尔兰在2025年的人口也就大约530万左右。如果没有发生大饥荒,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长率计算,爱尔兰人口将在1851年达到九百万。
|
1841年 |
1851年 |
1861年 |
1881年 |
1901年 |
1926年 |
|
817.5万人 |
655.2万人 |
579.9万人 |
517.5万人 |
445.9万人 |
422.9万人 |
大多数移民至美国的爱尔兰人被动的成为了城市居民。由于手头拮据,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得不在登陆上岸的城市定居。由于天主教信仰等原因,爱尔兰移民融入美国的过程并不容易。美国东海岸城市的新教徒们对爱尔兰人大多带有敌意。“缺少教养”、“酗酒”、“卖淫”、“犯罪”是贴在爱尔兰移民身上的标签。房东会对爱尔兰人敲诈勒索,雇主会对爱尔兰人百般辱骂,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发生过反爱尔兰和反天主教的暴力冲突。其实爱尔兰人是很有好的的,他们一般都会主动给你让路或帮助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也有少数人例外,比如说一些不良青少年。
在这种环境中,贫穷的爱尔兰人只能生活在各大城市的贫民窟里,以最底层的苦工和保姆身份谋生。但即便如此,与饿殍遍野的爱尔兰相比,美国的生活条件无疑改善了许多。1850年的时候,爱尔兰人在美国(纽约)工作一天的平均工资至少是88美分,而在爱尔兰农民的收入是12.5美分以下,整整相差了的7倍。他们省吃俭用,将多余的钱财全部寄回国内用来资助家人朋友。当更多的爱尔兰人得知美国的情况后,为了寻求新生活就跨海移民来到美国。截止1855年,共有约150万爱尔兰人来到了美国。据统计,自1820年至1930年的100年间,来到美国的爱尔兰移民人数超过了450万人。
目前在美国大约有3600万左右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大约占到美国总人口的12%。在其中不乏很有名的美国名人,比如说美国历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乔、拜登和一些其他有名的美国政要,还有迪士尼的创始人也是爱尔兰裔美国人。这些在美国的爱尔兰裔民众也为后来的爱尔兰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爱尔兰现在发展这么好的原因。
其实现在的爱尔兰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国家,许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国家。它的人均GDP通常位于世界前四名,按照2023的数据显示,它的GDP数据高达1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77万人民币,其仅次于卢森堡排在了世界第二。这比我们所知道的目前世界的主要大国都要高出一大截。
在这次大饥荒之后就进一步恶化了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在政治、种族、宗教上的紧张关系。因为这次大饥荒使该国人口负增长达一百多年,直到目前都没有达到其巅峰时期的人口。晚疫病使欧洲的土豆产量在1840年代减产,继而导致除爱尔兰以外的地区共计约100,000人的死亡。


没有回复内容